国内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内合作交流 >

《文学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4-16

10月13日至15日,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德国梯森基金会共同主办、我校“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学之路》大型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会议取得了很大的学术和社会反响,不仅受到中外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也受到重庆各大媒体的关注。

《文学之路》是中国德语界唯一在德国出版的学术期刊,由德国蒂森基金会(Fritz Thyssen Stiftung)资助,每年出版一期,同时每年举行一次《文学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轮流在德国和中国举行。此次在我校举行的大会主题为“历史进程中的德语文学与语言”,参会人数80位左右,其中,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国外专家有16人,国内专家约60余人。

10月13日,研讨会在宏文楼二楼国际报告厅隆重开幕。首先,由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文学之路》主编之一冯亚琳教授介绍与会的来宾并致于最诚挚的欢迎。随后,李克勇校长、德国驻成都总领事安介儒博士、市教委胡斌巡视员、《文学之路》主编之一、德国哥廷根大学劳尔教授等纷纷致辞,祝愿此届文学之路探讨会顺利召开。随即举行的大会报告分为文学研究和语言学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耶拿大学的Norbert Frei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李昌珂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大屠杀’叙述”和“歌德文本——过往与今日重读”的报告;之后的语言学阶段,德国语言学专家Bernd Spillner教授和上海同济大学的朱建华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讨论的“专业语”问题,前者认为,“专业语”教学是国外日尔曼学的机会,后者则介绍了中国的“专业语”的生发与现状。

研讨会期间,七十多场报告分为不同会场进行。在第一小组会场,来自德国和国内的多位日耳曼学的专家做了发言。其中来自德国的Scheffel教授作了题为“通向自由之路——提奥多·冯塔纳和阿图尔·施尼茨勒笔下的现代派形象”的报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吴晓樵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提奥多·冯塔纳小说《Mathilde Möhring》中隐藏的神话维度”的报告。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马焱博士作了题为“瓦尔特·本雅明的印记概念”的报告。 与这次会议主题密切相关的历史小说,来自图宾根大学的Georg Braungart教授作了题为“一个侯爵根据一部小说建了一座城堡:威廉·豪夫的《Lichtenstein》作为德国的第一部历史小说”的报告。随后,来自南京大学的Barbara von der Lühe教授作了题为:“列昂·弗伊希特万格的历史小说概念——以小说《犹太人徐斯》和它的影响史为例”的报告。最后冯亚琳教授作了题为“德布林小说《华伦斯坦》中暴力及其机制”的报告。

在另外一个分会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语文学研究所的叶隽教授,复旦大学的教授孔婧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齐快鸽,来自莱比锡大学的教授斯坦芬教授等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从语言危机到虚幻与现实,从基础哲学的角度到历史框架下研究作品的角度到现代媒体与文学作品电影化,研究角度研究视角新颖独特。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晓博士作了关于文学化了的媒介和文学的媒介性的报告,阐述了文化、媒介以及文学之间错综更复杂的关系。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帆博士的报告则为论克里斯塔·沃尔夫作品中的疾病隐喻和社会交际;北京理工大学的姜爱红教授的报告为施笃姆的《白马骑士》中叙述者的功能,从现在与过去,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传说的方面去研究叙述者的功能,以此来阐释,叙述者为该中篇小说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海德堡大学的Gertrud Rösch 教授也带来了有趣的报告:历史的钥匙:借助选自一本手册中的例子来解读20世纪的密码文学。分析了文学中隐藏的历史以及作家借助历史而创作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的张培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刘海婷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小丑之见》中的历史观以及克里斯托夫·梅克尔的小说中的记忆和身份认同问题。

第三小分会场的讨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劲教授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首先作报告的是来自浙江大学的范捷平教授,他从小说的音乐性这一独特新颖的角度诠释了语言的“摇滚乐”,并借皮特.韦伯的《无乐之年》这部小说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接着来自北京大学的马建教授向与会者系统地论述了黑塞评论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引起了在座教授学者们的热烈讨论。来自Bamberg大学的Prof. Dr. Friedhelm Marx对托马斯曼在魏玛共和国的歌德形象作出了详尽的阐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壮鹰教授以极具幽默的语言为会议创造了轻松的学术氛围。同济大学的资深教授黄克琴老师以独特的视角——从孩童对历史的感知角度分析了Ilse Aichinge和Herta Müller的小说,陈良梅教授与侯素琴教授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在第二天(14号)的报告中,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聂军教授、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陈良梅教授和来自哥廷根大学的Lauer教授作了会议主持。上午,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的苏静和刘洋作了会议报告。随后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梁锡江和杨劲博士分别作了题为“E.T.A.霍夫曼的小说《机器人》”和“凯勒中篇小说《被滥用的情书》的书写需求和言语禁忌”的报告。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彦会博士及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聂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他的时代的解读者”以及“历史进程中的美与真——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派的美学原则转变”的报告。韩国的李埈瑞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于洋教授、重庆大学的毛亚斌老师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虹嫣博士依次为在场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们做了精彩的报告。他们的报告内容涉及德国著名作家以及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研究、德语文学在专业杂志中的接受情况等等。现场讨论十分激烈,在场的同学们都获益匪浅。下午2时,于洋教授主持第二分会场的会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袁克秀老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黄河清博士分别作了关于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作品。除此而外,陈壮鹰教授以一篇名为“中西方的传播者——理查德.威廉对赫尔曼.黑塞的影响”的报告,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理查德.威廉对中西方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对赫尔曼.黑塞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该报告引起了在座教授学者的激烈讨论;紧接着,来自人民大学的张意教授阐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主题,她以德国当代女性文学为支撑点,从不同于对爱这个定义的传统形象的角度出发,全新地解释了爱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形象。同是人民大学的张宴教授从Ingeborg Bachmann的小说出发,论述了其小说中反映出的历史形象。短暂休息后,讨论继续进行。来自Barbara von der Lühe教授为讨论发表了讲话。复旦大学刘炜和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郑萌芽博士都分别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讲述。日本的木村植司教授以及悉尼大学的呂Yixu教授等做了有关在文化与文学中中国印象以及中德文化文学比较的报告,来自南京大学的印芝虹教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丰卫平教授等也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不同的文学作品,报告引起了会场内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大家更多的思考,会议气氛十分融洽。教授们在自己的领域兢兢业业,深挖理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为德语文化和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让与会人员和学生们受益匪浅。

10月14日下午,研讨会再次举行大会报告,两位分别来自德国和中国的青年学者——德国明斯特大学的Blödorn教授和刚以优异成绩从柏林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刘永强分别作了“历史作为经验视野——论德语现实主义中一个思维形象”和“1900前后感知和认识危机话语中霍夫曼斯塔尔建构一个新的语言的尝试”,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学者扎实的功底和学术视野。

大会报告之后,德语系主任李大雪教授发表了讲话,随后举行了由德国梯森基金会捐赠给四川外国语大学的Wolfgang Frühwald图书室揭牌仪式和大会闭幕式。 闭幕式上,梯森基金会主席雷格先生发表了演说,他详尽回顾了《文学之路》年刊创建者、北京大学教授张玉书先生对中国日尔曼学研究和中的日尔曼学界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随后,张玉书先生的女儿、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主任张意教授宣读了张玉书先生给大会的致词,听着张先生的谆谆教诲,与会学者均备受感动和激励。《文学之路》主编之一、德国图宾根大学Braungart教授最后代表新的《文学之路》主编集体宣布,为展现张玉书先生的学术功绩,2014年的《文学之路》(第15卷)将作为“庆贺刊”献给张先生的80岁寿辰。

在优美的歌声中,此次文学之路研讨会落下帷幕。这是一条东西方之间的“新丝绸之路”,打通了文化、文学和语言的双向交流通道。理念与价值观得到了交换和传递,是一次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转折。这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促进了中国日耳曼学的发展,还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今后在各方的努力下这条东西方间文化上的“丝绸之路”还将得到延续!

大会现场


上一条:奥利地专家Helmut Gollner教授应邀来我校做讲座 下一条:波兰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日耳曼学系系主任Slawomir Piontek教授来我校做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