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研究所 > 歌乐讲坛 >

歌乐讲坛预告 | 幻术影像——《浮士德》与古典主义的“另一种美学”

时间:2025-10-10 点击数量:
微信图片_2025-09-11_121146_061.jpg



讲座信息



1

讲座名称


幻术影像——《浮士德》与古典主义的“另一种美学”

2

讲座时间


2025年9月23日14:00-16:00

3

讲座地点


四川外国语大学博文楼二层德国研究中心

4

工作语言


德语

5

讲座主办方


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

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

6

主持人


冯亚琳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主讲人简介


约尔格·罗伯特教授(Prof. Dr. Jörg Robert),图宾根大学(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德语近现代文学教授,德国早期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罗伯特教授的研究聚焦于德国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诗学与美学理论、跨媒介研究、文学与知识史等方向,并专注于马丁·奥皮茨(Martin Opitz)、弗里德里希·席勒等作家的研究。他担任多项学术职务,包括图宾根大学新德语文学系主任、荷尔德林学会理事、国际学术刊物《文学之路》(Literaturstraße)主编等。  



讲座简介


本讲座将从媒介美学的视角探讨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歌德在1828年将《浮士德》第二部海伦一幕的副标题定为“古典—浪漫的幻术影像”,“幻术影像”这一术语源自幻影术大师埃蒂安·加斯帕·罗伯特,他在18世纪90年代于巴黎策划了幻术表演,其中使用了多个早期幻灯片(Laternae magicae),生成了令人惊讶的光影效果。随后“幻术影像”这一术语发展成为欧洲浪漫主义的一种美学反思符号,并且对“电影前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歌德在19世纪20年代重新使用这一术语,用以指涉《浮士德》素材的双重混合:一方面是古典与浪漫元素的融合;另一方面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张力关系;在此过程中,“幻术影像”成为歌德晚年诗歌创作的关键隐喻,以及古典主义“另一种美学”的起点。


海报图片素材: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Wilhelm-von-Kaulbachs-1805-1874-artist-postcard-No-1283-Faust-und-Helen-Note-their_fig1_49762833



海报:谢丹妮

排版:孙宇琪

统筹:李鸣晨

责编:郑萌芽 任春瑞

审核:廖   峻




推荐
关注!


微信号 | 川外文化学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