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研究所 > 歌乐讲坛 >

“当代德语犹太文学中的故乡话语”系列讲座纪要(下)

时间:2023-11-02 点击数量:

由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歌乐讲坛”第二十八讲,暨“当代德语犹太文学中的故乡话语”系列讲座第三、四、五讲分别于6月9日、6月16日、6月23日通过Zoom平台举行。本次系列讲座主讲嘉宾为德国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教授Kerstin Schoor,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在线与会并参与讨论。


640 (1).jpg


第三讲内容为学生观看Schoor教授课程视频,主题为《怀疑阳台——当代德语犹太文学中的故乡话语》,视频中Schoor教授首先从伊尔泽·艾兴格尔(Iser Aichinger)的《怀疑阳台》(Zweifel an Balkonen)引入,提出要用陌生化的视角看待“故乡”(Heimat)这个概念,并借助作品集《你们的故乡是我们的噩梦》(Eure Heimat ist unser Albtraum)中的作品简要介绍了1989年东欧剧变所带来的移民文学的范式转换以及他们作品中故乡话语的展演。


640 (2).jpg


第四讲围绕奥尔加·格里亚斯诺娃(Olga Grjasnowa)的小说《俄罗斯人是喜欢桦树的人》(Der Russe ist einer, der Birken liebt)展开。Schoor教授首先对“故乡”这一概念进行了总结性梳理,其中包括“故乡”概念的起源、在历史语境中的意义变迁与延伸、以及在今天这个移民时代犹太人群体对它的排斥。随后同学们针对上一讲的视频授课内容进行了提问,例如应该如何理解“乌托邦不是一个地方”以及“故乡的区域性(etwas Lokales)”两句话。Schoor教授对此进行解答说:没有什么地方能被称为乌托邦,因为乌托邦是我们想象出的东西,它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而“故乡”这个概念不应该与政治挂钩,它应当是一个私人的概念,它一旦与政治结合时就会变得危险。

Schoor教授引导同学们对格里亚斯诺娃的小说《俄罗斯人是喜欢桦树的人》进行分析讨论。从作者生平切入,Schoor教授指出我们文学学者应注意避免使用“移民文学”(Migrationsliteratur)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移民中的文学”(Literatur in der Migration)这一综合性概念,因为前者暗含“排外”思想。随后Schoor教授梳理了小说的主体结构及内容,从语言层面、社会政治层面、历史层面、心理创伤层面,与同学们一起对文本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进行分析讨论。从上述四个层面去阐释小说开放性的结尾,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比如创伤是无法被克服的,但是主人公仍试图带着希望继续生活;或者主人公期待一个拥有不同生活方式以及多样文化的乌托邦社会。


640 (3).jpg


第五讲主要探讨了迪米特里·卡皮特尔曼(Dimitrij Kapitelman)的自传小说《在基辅的一道手续》(Eine Formalie in Kiew)。Schoor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us)和“亲犹主义”(Philosemitismus)两个概念及其区别。接着她从作者生平入手,重点关注作家的本名以及笔名的由来,随后引入文本,解释了这本小说创作的契机是作者想要将自己的乌克兰国籍改为德国国籍。小说题目《在基辅的一道手续》中的手续,指的是小说主人公需要前往基辅办理的出生证明,小说在讽刺和批判的基调上,揭露了这一流程的荒谬性。Schoor教授提醒要对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段落和主题多加关注,例如,井盖、萨克森方言、猫、加注(Apostille)、母亲与儿子的关系、腐败等,并结合以上各个主题和小说结尾部分反复出现的“没有什么比国籍更无所谓的了”这一句话,分析了“故乡”(Heimat)和“国家”(Nation)两个概念的区别,因为一旦“故乡”这一概念被政治化,它就变得危险了。研讨课结束时,同学们针对此次系列研讨课提出了“归属”(Zugehörigkeit)和“归属感”(Zugehörigkeitsgefühl)两个概念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Schoor教授认为,归属是外部强加的,而归属感是情感上的,后者是一种纽带,一种情感上的依恋。


640 (4).jpg


经过此次系列研讨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对犹太文学中的故乡话语有了新的理解,而且重新认识作为文学研究者的我们应抱有什么样的反思意识去讨论“故乡”(Heimat)、“移民”(Migration)、“融合”(Integration)等一系列问题。

文案:曾淼

排版:张子雯

审核:郑萌芽 张瀚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