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研究所 > 歌乐讲坛 >

讲坛回顾|幻术影像——《浮士德》与古典主义的“另一种美学”

时间:2025-10-10 点击数量:

幻术影像——《浮士德》与古典主义的另一种“美学”


约尔格·罗伯特(Jörg Robert)教授


2025年9月23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五十讲于博文楼二层德国研究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与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特邀德国图宾根大学文学教授、德国研究协会(DFG)“另一种美学”(Andere Ästhetik)跨学科研究中心发言人约尔格·罗伯特(Prof. Jörg Robert)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主任冯亚琳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川外的四十余位师生聆听并参与了研讨。





61141759244474_.pic_hd.jpg

讲座伊始,罗伯特教授介绍了其研究的总体框架,即探究前现代时期的审美问题,旨在完善以康德、席勒为代表、围绕“审美表象”(ästhetischer Schein)构建的经典美学体系,以揭示一段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另类的”美学观念发展史。

基于上述背景,罗伯特教授提出了对歌德《浮士德》的新的解读路径。首先,罗伯特教授回顾了《浮士德》素材的悠久历史:1587年的《约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Historia von D. Johann Fausten, 1587)在欧洲“猎巫运动”发展的高潮时期匿名出版并迅速成为畅销书,而歌德正是通过木偶戏这一通俗形式首次接触到该题材。因此,罗伯特教授认为,《浮士德》一方面吸收并转化了近代早期的女巫知识与恶魔学论述;另一方面,“魔灯”及其所代表的幻象文化,在剧中成为了一个核心的“反思形象”(Reflexionsfigur)。他将这种解读称为对《浮士德》的“跨媒介阅读”,视其为一场在“恶魔式幻象”与“审美表象”之间游走的“媒介剧场”。


罗伯特教授引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对《浮士德Ⅰ》的著名批评:“没有整体,场景只是魔灯图像”,提出了“幻术影像”(die Phantasmagorie)在《浮士德》中运作的四个层次:

首先,在媒介技术层面,歌德本人曾直接描述过幻象技术与魔灯(Laterna magica)在舞台实践中的运用。例如,在1828年的一封信中,他详细记录了如何利用魔灯投射技术呈现《浮士德Ⅰ》开场“地灵”出现的场景:在黑暗剧场中,光线从后方投射至幕布,形成一个逐渐放大、仿佛逼近观众的发光头颅。这种技术不仅创造了视觉奇观,更将近代早期的光学装置转化为戏剧语言,使幻术影像成为连接神秘主义与现代媒介的桥梁。其次,文本书写本身也模仿了幻术影像效果。例如,《献词》(Zueignung)一诗中,歌德以“摇曳的身影”(schwankende Gestalen)从雾霭中升腾的意象,构建了一种动态的视觉体验,其逼近感与流动性与魔灯秀的图像切换高度契合。在此,诗人歌德如同幻术师,通过语言召唤幽灵般的记忆,使文学叙述本身成为幻象的载体。

在结构与布局上,《浮士德》的开放形式进一步强化了幻象要素。其情节并非古典戏剧的线性推进,而是由一系列离散的场景拼贴而成,宛如魔灯中连续切换的“魔灯幻影”。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封闭性,使作品呈现出流动的、梦境般的质感,这种布局本身即是对幻象美学的形式化呼应。


最后,戏剧内容通过舞台上演与反思,将幻象问题推向哲学层面。在《浮士德Ⅱ》“骑士厅”一幕的戏中戏里,梅菲斯特直言无法直接召唤海伦,只能依靠幻术手段,而浮士德则需借助魔法完成召唤。随后,在占星师的咒语与烟雾中,帕里斯与海伦的影像逐渐显现,而台下骑士与贵妇的评头论足不断打破幻觉。当浮士德试图触碰海伦时,幻象爆炸并使其昏厥。这一场景不仅展演了幻象的制造、观看与沉溺过程,更揭示了艺术表象的辩证性:浮士德对幻象的沉迷隐喻了审美体验中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危机,而席勒所强调的“艺术应激发反思而非欺骗”在此得到具象化呈现。通过这种自我指涉,歌德将剧场转化为反思的平台,追问幻象何时成为欺骗、何时升华为艺术。


在讨论环节,罗伯特教授指出,通过对《浮士德》中“幻象性”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另类的浮士德”。它不仅是关于罪恶、救赎的崇高悲剧,也是一部融合了民间传统、恶魔学知识、媒介技术与流行娱乐的复杂作品。歌德利用幻象这一主题,既反思了艺术创造的本质,也追溯了其与近代早期神秘主义、欺骗术的历史渊源。魔灯及其代表的幻象文化,在歌德手中成为一种强大的“美学反思形象”,用于探索幻觉、感知和艺术媒介的界限。这种解读将《浮士德》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史与媒介史脉络中,揭示了古典主义文学与“另一种美学”传统的深刻联系。总之,本次讲座深刻揭示了歌德《浮士德》与近代早期文化、媒介技术和美学观念的复杂关联,为理解这部文学经典提供了新的路径。




图片:冉泽慧 何思杨

撰稿:赵家辰

排版:孙宇琪

统筹:李鸣晨

责编:郑萌芽 任春瑞

审核:廖   峻




推荐
关注!


微信号 | 川外文化学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