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回顾 | 世界拟构、人化机器与机器式人——特娅·冯·哈葆小说《大都会》解读
时间:2025-07-16 点击数量:世界拟构、人化机器与机器式人
——特娅·冯·哈葆小说《大都会》解读
程林教授
2025年7月7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四十九讲通过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特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教授程林担任主讲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张秋博士担任主持人,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百余位师生在线聆听并参与了交流。


本次讲座围绕特娅·冯·哈葆(Thea von Harbou)小说《大都会》(Metropolis, 1925)及其电影改编展开。讲座伊始,程林教授首先从美学风格、政治姿态、宗教隐喻、科技异化、劳资关系、生命政治及科技性别等视角简要分析了小说及其电影改编,并在此基础上聚焦世界拟构、人化机器与机器式人三个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程林教授对文本中的世界拟构进行了解读,指出《大都会》构建了垂直地理式的未来时空,这虽不符合后世城市理念,却更能凸显社会阶层的二元对立和上下之别。书中的地上之城象征现代科技,地下与洞穴则隐喻前现代。由此可见,科幻叙事有时并不旨在或擅长预言未来,而在于在令人印象深刻的未来思想实验中催人反思。
随后,程林教授剖析了机器的拟人化问题,探讨了与“机器人”相关的母题。“无母生殖”的机器人经常源自人类的夙愿,即借机器人令不在场之人重新在场。这一创造既凝结了人类的欲望与技艺,也隐含男性造物主自我升华的冲动。在1800年左右的早期机器人想象中,随着人们对自我认知的转变,仿人自动机不再仅仅被视为天才机械师才华的见证,而是演变为恐惑他者式的存在。《大都会》小说及电影塑造了比以往更有威胁性的女性机器人形象。技术的诱惑与暗黑能量彰显在了核心角色机器人玛利亚身上,其存在既解构了原有的二元世界秩序,也为新秩序的生成提供了契机。程林教授还提到了德裔美国学者安德雷亚斯·许森对电影结尾的解读:女性机器人最终在女巫火刑仪式中被毁灭,这消解了技术的威胁,意味着技术的毁灭性力量(表现主义技术观)被新客观主义技术观所解构。
程林教授接下来探讨了“人的机器化”这一命题的核心内涵。他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都可能受技术影响乃至形塑,这深刻挑战着人的自我认知乃至存在状态。《大都会》中地下城劳工即为典型。1800年前后,伴随“活力论”取代“机械论”,机器喻义转向负面,人的机器化存在被视作对生命的矮化。在《大都会》中,地下劳工遭到非人化、客体化对待,一方面就像机器一样存在,另一方面也沦为机器“有缺陷的生物耗材”,如同“机器的食物”;而统治者弗里德森则视机器为骄傲,与之合谋强化特权。由于机器化,地下城劳工群体丧失了情感表达,而情感恰是抗拒机械、复归人性之关键。在《大都会》中,两种阶层核心矛盾的解决,并非依赖阶级斗争或技术革新,而是借“心”之象征进行情感调和,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统治者之子弗雷德身上。此外,大都会中的地下城劳工与其他工作人员被迫与机器竞争,不仅落败,而且还被机器衡量,人性面临威胁。作为影史经典,《大都会》的电影改编通过极具震撼力的视觉奇观与富有张力的影像语言,生动地诠释了技术异化这一历久弥新的批判性主题。
在讨论环节,师生们与程林教授就机器人的性别、词源及人技关系、AI算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本次讲座中,程林教授以《大都会》小说及电影为对象,深入剖析了人化机器、机器式人等主题,并通过分析作品角色、历史背景与电影影像,揭示了工业化与技术进步对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启发了师生对当代人技关系的深度思考。
撰稿:牟虹燕
排版:孙宇琪
统筹:李鸣晨
审核:郑萌芽 任春瑞
审核:廖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