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语言学和文学视角下的(语言)景观建构——变迁与传统间的矛盾空间”线上学术会议
时间:2023-11-01 点击数量:2022年7月29日-30日,由《文学之路》杂志编辑部主办、德国不莱梅大学承办的中德学术会议“语言学和文学视角下的(语言)景观建构——变迁与传统间的矛盾空间”通过ZOOM平台在线召开。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的十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会议伊始,《文学之路》主编之一、德国不莱梅大学的Anna Mattfeld博士作为主持人首先致辞,对《文学之路》杂志的发展历程、本次会议的主题以及日程安排进行了简要介绍。
Day 1
会议首日的主题为“文学视角下的地点变迁与延续叙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壮鹰教授在报告《梅琳达·纳吉·阿波尼的小说〈鸽子起飞〉(2010)中意识流的文学技巧解读》中重点解读了小说《鸽子起飞》中碎片化叙事结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内心独白、蒙太奇等意识流技巧的运用,指出小说从主人公伊尔蒂的视角出发,勾勒了当今流亡异国他乡的移民一代的命运。四川外国语大学郑萌芽副教授在报告《论恩斯特·荣格尔〈大理石悬崖上〉(1939)中的挽歌式景观语义学》中考察分析了小说《大理石悬崖上》中的空间性景观、语言图像以及破坏美学,指出荣格尔对小说标题的修改实际上反映了其关注点从人与动物间的复杂关系向景观美学的转移。在提问环节,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和清华大学魏育青教授与两位报告人就意识流表达技巧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中国人对荣格尔小说的接受程度以及小说中高山、平原和森林三种景观类型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卢铭君教授在其以《论〈格林童话〉在现代中国的接受情况》为题的报告中梳理了德国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在中国的接受史,讨论了它的两个传播阶段及其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启蒙作用。中山大学杨劲教授在她的报告《奥地利作家克里斯托夫·朗斯迈尔的小说〈雪与昏暗的惊骇〉(1984)和〈最后的世界〉(1988)中的空间和痕迹》中对两部小说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文学虽然在创造生活,但同时也被生活所内化。在提问讨论环节,卢铭君教授和杨劲教授就冯亚琳教授、罗施教授(Gertrud Rösch)等人提及的中国茶馆里的说书形式及中国的口述文学传统等发表了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徐胤老师在报告《〈魔山〉(1924)中东方形象的构建与解构》中介绍了东方在欧洲的意义指代以及东方形象是如何与如眯眯眼和慵懒这样的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分析了作家托马斯·曼是如何揭示了东西方对立学说的矛盾性和荒谬性及其最终的崩塌。德国不莱梅大学万尔克教授(Ingo H. Warnke)在题为《关于摄影图像在语言学景观研究中的地位》的报告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语言出发延展到摄影中的景观,并对两者的景观构建进行对比分析。随后,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海德堡大学的教授学者们就摄影在语言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魔山》中的东方形象和德国南部形象之间的关联进行探讨交流。
Day 2
会议第二日的主题为“语言学视角下的地点、变迁与冲突”。同济大学赵劲教授在其报告《疫情下的语言景观:跨文化分析》中对中德疫情下的宣传用语和标识图标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了这一新语言景观的文化内涵与基础。同济大学汤春燕副教授的报告《德中跨文化互动中的汉语方言研究:德国汉学家卡尔·阿伦特的知识型生产》,以卡尔·阿伦特(1838-1902)的汉语方言研究及其作品《中国北方口语》(1891)为研究对象,评判了阿伦特的研究为从民族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理解汉语方言所开辟的独特视角。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孟珺捷老师在其报告《当代青岛的德国语言和文化——以德中生态园和市内商业中心为例》中将语言景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角度,对城市空间中的海报、街名、地名、商店招牌中的德语标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内涵。同济大学李莎莎老师在《论中国和德国媒体中的气候变化:语料库驱动的对比性话语分析》的报告中,通过对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2010-2020)涉及中国经济形象的报道文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力图展示德国媒体所构建的中国经济形象。
会议最后罗施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参会的十篇报告,冯亚琳教授对与会的师生和会议承办方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就投稿问题作了说明。至此,本次《文学之路》学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文案:吴雨点
排版:张子雯
审核:郑萌芽、张瀚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