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梁锡江教授讲座回顾:“翻译的工匠精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5-06

梁锡江教授讲座回顾:“翻译的工匠精神”


429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博士生导师梁锡江教授应邀来到我院,为德语学院2024级专硕、学硕及博士研究生带来一场主题为“翻译的工匠精神”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德语学院丰卫平教授主持,现场气氛轻松,师生们受益匪浅。

讲座伊始,梁锡江教授以一篇晚清时期由中文译成德语、现今又从德语回译为中文的历史性文献为切入点,讲述了在翻译中如何确认中文地名这一复杂课题。由于历史久远,许多地名已发生变化,甚至音译差异极大,考证难度较高。梁教授指出,借助谷歌、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是基本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耐心与细致,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在深入讲解翻译实践时,梁教授指出,译者在面对陌生信息时,容易出现“脑补”翻译,尤其在处理如德语这类表音文字时,词尾变化以及句法结构的差异,极易造成时态误解、代词指代混乱等问题。因此,译者必须谨慎推敲,避免主观臆断。

梁教授还强调,翻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译者的水平会随时间波动,建议每日翻译量以千字左右为宜,保持节奏,慢工出细活。同时,他提倡忠实于原文,避免多重转译,尤其在历史和科技类文本中,应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从多维度对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信息进行必要的脚注,结合个人阅读经验提供背景信息,提升译文的深度和准确性。此外,图片追索也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辅助方式。梁教授举例指出,在翻译有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文献前,译者应对其航海轨迹有基本了解,以便更准确理解和表达文本内容。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梁教授将话题延伸至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他指出,大数据时代AI工具如DeepSeek在多语种处理、专有名词识别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译者可以在译前和译后阶段充分加以利用。但他也强调,AI虽能大幅提升“达”的层次,却难以完全实现“信”。真正高质量的翻译仍需译者依靠深厚的语言功底与文化积累进行打磨。

针对学生们的学习与研究实际,梁教授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不断夯实德语语言基本功,这是进行高质量翻译的基础;其次是在AI时代保持独立判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是结合个人兴趣或导师研究方向,专注某一细分领域,通过持续阅读中外文献,逐步积累并形成自己的学术视角。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围绕研究生阶段的翻译学习路径、词汇处理策略以及AI时代译者的生存发展等问题与梁教授深入探讨。梁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提供了诸多实用的建议。本次讲座不仅提升了同学们对翻译实践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的思考,为今后的翻译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向与启发。

 

(撰稿:2024级德语笔译 潘家苗)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德语学院成功举办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及教师发展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