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3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

200992627两日,由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和德语系共同举办的“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王鲁男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德、韩三国著名的学者, 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来自德国的参会者有乌珀塔尔大学的文化记忆研究专家Astrid Erll教授、柏林自由大学的Feger博士和Schoor博士以及开姆尼茨工大的 Osterheimer博士,来自韩国的是女子大学的李埈瑞教授,除此而外,还有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并做了发言。26日上午9点,研讨会以Astrid Erll教授的题为“记忆作为文化记忆及民族价值的媒介”的报告开场,报告详细介绍了文学记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冯亚林教授一篇题为“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形成——以歌德和格拉斯对文化传承的态度为例”的报告赢得了在场专家和同学的掌声;同样关注歌德研究的还有来自川外德语系的丰卫平教授和莫光华副教授;来自韩国女子大学的李埈瑞教授做了题为“媒介对民族记忆的推动——渐隐与自欺:以Veit Harlans的影片Kolberg为例”的报告,其独特的关注视角再次印证了文化记忆研究的跨学科性;来自北京大学的胡蔚博士和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Schoor博士均不约而同的将关注焦点放在了流亡文学文学中所承载的记忆问题;来自开姆尼茨工大的 Osterheimer博士在会上做了题为“城市作为文学记忆空间——W. G.. Sebald作品研究”的报告,就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形象及其承载的记忆功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关注当代作家的还有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的刘海婷老师,她细致阐述了Uwe Timm的新作《以我哥哥为例》中主人公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织;来自复旦大学的魏育青教授关注的是君特·格拉斯自传中的记忆媒介的问题;来自浙江大学的范捷平教授则将情感因素引入记忆研究领域,报告以生动的图片形式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来自上外的谢建文教授把声音作为媒介,做了题为“一份来自纳粹时期的声音档案——析Marcel Beyers Flughunde”的报告;此外,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黄晓晨所做的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报告,细致研究和梳理了Jan Assmann的记忆理论;会议的最后阶段,我校成教院的蔡艳琼老师和二年级硕士研究生杨欣分别就海涅作品中的仪式和集体认同问题及黑塞《荒原狼》中的文化记忆问题做了报告,引发了在场学者和同学的激烈讨论。27日下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和Astrid Erll教授的主持下,大会进行了总结,对文化记忆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而中国视角问题的提出则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专家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融洽。在场听会的同学纷纷表示,这次会议让自己见识了大家风范,提升了自己对文学研究的兴趣。

此前,24日晚,Astrid Erll教授还在国际学术报告厅用英语为全校师生做了同题的报告,报告中掌声不断,受到了在场同学的一致好评。

撰稿人:张硕 摄影:王家庆

上一条:德语系女足勇获2009年川外女子足球联赛亚军 下一条:德语系朗诵比赛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