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创新公开课形式,探索国际化办学的新路径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8

创新公开课形式,探索国际化办学的新路径

20091241215,德语系组织了由中国教师和德国教师共同参与的系列公开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活动创新了公开课的形式,探索了在外语专业院校内实现国际化办学的新路径,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涵盖面广,代表性强

为了全面展示我系教师和学生的综合情况,本次系列公开课在课程、授课教师和班级的确定方面都经过了认真的考虑。首先,我们确定由四名老师分别在一、二、三、四年级举行公开课,包括综合德语、阅读与讨论和写作等四种课型,授课对象涵盖四个年级,既有初次接触德语的新生,也有语言知识较为丰富的四年级学生。其次,授课教师队伍由中国教师和德国教师共同组成,既有授课经验丰富的冯亚琳教授和德语教学法专家Frank Ristow,也有初上讲台、朝气蓬勃的刘海婷老师和刚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对外德语专业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Guilia Ghionzoli。四位教师都是我系的骨干教师,他们在不同的班级和课程中展示了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2、组织得当、部署周密

为了组织好本次公开课,我系早在10月份就开始确定教师、课程和班级,之后又对所有课程的授课时间和地点进行统一安排和调整,并在10天之前就告知了全系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的老师全程参与,增进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我系不仅对公开课的时间进行调整,尽量避免与其他老师的上课时间相冲突,还对授课地点进行了调整,将所有的公开课从原来容纳36人的教室调整到能容纳50多人的教室,这样既保障了足够的听课空间,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本次公开课不仅组织了本系教师参与,还邀请了教务处的领导全程参与和指导。

3、及时总结,建立长效机制

本次系列公开课结束之后,我系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讨论。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就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法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务处督导组成员秦建华老师对本次系列公开课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建议,除了组织这种较大规模的集中学习和交流之外,同事之间应当经常性地进行课堂经验交流,尤其是同类课程的横向交流,但不时也要去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课程和学生的情况。

在本次系列公开课活动中,我系第一次将德国教师纳入总体计划。目前,我系已经有3名德国教师,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所承担课程的数量和类型上看,他们都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我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能将他们长期排斥在传统的教研室活动之外。组织中德教师相互观摩课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和学习,一方面,我系的外教大多都是教学法方面的行家里手,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这次活动的引导下,他们也更多地认识和理解了中国学生的特点,向中国老师学到了某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我系拟制定一套既符合国际德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又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课程标准,供中德教师共同实施,从而探索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效结合的路径,让学生在川外享受到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课程教学。

本次公开课主要集中在语言类课程,我系决定下学期在非语言类(即专业方向类)课程中继续探索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形式和途径。

上一条:热烈祝贺冯亚琳教授荣获重庆市优秀女园丁荣誉称号 下一条:我系男排喜夺全院排球联赛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