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德语学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实践周学硕实践活动总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30

德语学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实践周

学硕实践活动总结

1 “怎样从小说的开篇进入文本分析”学术讲座-冯亚琳教授

2023年10月30日晚,冯亚琳教授为学生作了主题为“怎样从小说的开篇进入文本分析讲座,以《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铁皮鼓》为例”。冯老师认为,对于作家而言,在构思一部小说的时候,开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读者而言也是同样的,如果在开篇能够找到一个进入文本的途径,那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冯老师的这次讲座,学生了解到了多种小说开端的分析方法,为深入展开文本分析奠定了基础。


2 重庆古城墙研学活动


德语学硕重庆古城研学活动

2023年10月31日,由金牌导游童思斯老师带队,研究生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追寻古城墙红色记忆的活动。童导向大家介绍了 “打枪坝事件”,并用重庆话富有感情地朗诵墙面上的《轰炸诗》与《惨目吟》,进而讲述抗日战争期间在日军整整六年的轰炸下,川渝地区仍然不屈不挠,坚持抗战,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大量兵力的感人故事

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童导向学生介绍了九开门: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千厮门;以及八闭门:翠微门、金汤门、人和门、凤凰门、太安门、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文化来源于生活,也根植于生活,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样需要回归生活。

3 《德语中篇叙事作品导读》-丰卫平教授

2023年11月1日下午,丰卫平教授在博文楼二楼德国研究中心面向研究生二年级全体同学做了题为《德语中篇叙事作品导读》的学术讲座。丰老师以蒂克(Tieck)的中篇小说《鲁能堡》(Der Runenberg)为考察对象,为同学们讲解了文本中“阈限空间中人的内心焦虑”、“自然的妖魔化及人对自然的感知”、“民间童话中魔法之物价值的转变”、“黑暗美学”这样四个角度。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对浪漫派作品有了新的认识。


4 “书写为文化技术”讲座 王炳钧教授

2023年11月1日王炳钧教授线上讲座中论述了书写如何作为一种文化技术。以理论家赫斯佩尔对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研究为出发点,讲座探讨了书写是对内容——表达——复合体解散重新排列组合的尝试。正如卡夫卡所说,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逃离。尼采、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着迷于这样的美学实验,这彰显了他们的边缘意识。书写不仅仅是记录它们也是产生、表达和组织记忆、经验和知识的行为。

5 慕课《德语小说分析与解读》线上答疑

2023年11月2日,冯亚琳教授和张赟副教授做了一次慕课《德语小说分析与解读线上答疑。冯老师首先解答了关于“Erzä������hlzeit与“Erzä������hlte Zeit”的区别以及文本叙事方式、小说人物话语、文本叙事视角、巴赫金时空体莱辛《拉奥孔》中的诗画美学等问题,辅以案例做出深入浅出的精彩解答。在第二部分,张赟老师简单介绍了彼得·汉德克的创作风格,其作品《信长别》进一步回答了同学们有关该作品的语言真实性、主人公自言自语行为、双影人主题、自然与空间的矛盾调和关系以及个人行走与城市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同学们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加深了对于慕课课程内容的认识。


6茵梦湖读书会

2023年11月3下午罗威老师和张秋老师主持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施托姆的中篇小说《茵梦湖》读书交流会。罗威老师阐述了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区别,诗意现实主义没有直接描写工业化发展社会下阶级差距和劳动关系现实,而是对现实进行了委婉、诗意化处理。罗威老师进而将话题引到“书写”这个主题,分析了文中的书写行为与人物情感变化的联系。最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为什么“茵梦湖”这一书名在文末才出现的原因。茵梦湖是男女主人公最后相见的地点,代表着这些美好都被现实揉碎,尘落在似梦的湖水中。通过这次读书会的交流,同学们拓宽了解读文本视角的可能性

7海外学子分享会

2023年11月3晚,海外学子线上分享会邀请到的嘉宾分别是张瀚尹学姐、陈珏旭学姐和蒋成稷学长,他们三位之前都是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硕方向的研究生,目前在德国读博或参加德国留学基金委博士生交流项目。三位学长学姐对谈交流了目前所在的德国城市、学校(慕尼黑大学、图宾根大学、波茨坦大学)、德国博导、图书馆、出行旅游、中德文化差异等主题,给学硕同学展示了丰富精彩的海外学习情况。


上一条:德语学院召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讨会 下一条:德语学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实践周本科学生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