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歌乐讲坛”第十讲——布林克曼长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先锋性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5-31

“歌乐讲坛”第十讲

——布林克曼长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先锋性

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十讲于202159日通过腾讯会议举行。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杨劲教授对德国作家布林克曼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学作品《罗马,掠影》进行了解读。讲座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主持,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的100余名师生在线上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杨劲教授从作者布林克曼的个人信息及作品创作背景出发,将《罗马,掠影》与歌德所创作的《意大利游记》相对比,指出这部由八封纪实性的信件构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私密性与文类杂糅性,体现了其反向互文的书写方式特点。

之后,杨劲教授借助作品中文字和摄影记录的交替出现,就两种媒介的差异以及在作者布林克曼视角下对于摄影这种媒介技术的态度分别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这部作品中的拼贴性,其中穿插的图片拼贴堪称德语文坛的前卫之举。

杨教授细致解读并分析了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和图文关系,引领学生挖掘并分析作品线索;伴随着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杨劲教授对于小说中出现的图片进行解读,并指出布林克曼通过图片拼贴所流露出的表层的情欲色彩以及在深层含义上对此的反思。由此总结道,在给妻子写的第二封信中充分体现了布林克曼描写的精密性。借助对微不足道的场景刻画和在瞬间感知的物体的描写,布林克曼表达了通过个体书写以及瞬间来实现自我拯救的希冀。最后,杨劲教授对参与线上讲座师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

 

上一条:“歌乐讲坛”第十一讲——卡夫卡《诉讼》与书写的物质性 下一条:Jarek Aptacy博士语言学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