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我系主办“文化技术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03

我系主办“文化技术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

全国学术研讨会

 

2017年12月23日,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协办的“文化技术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融汇丽笙酒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六十余人济济一堂,从文化技术和文学研究角度出发,围绕书写与阅读、物质与媒介、技术与机器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大会全景

12月23日上午8点会议开幕,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教授致辞,他强调了本次研讨会议题的学术前沿性和重要性,向来自其它高校的各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川外以及德语系的发展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炳钧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缘起、研究话题的十年历史发展及取得的成果。接下来,浙江大学范捷平教授以“身体行进中的文学书写”的大会报告揭开本次研讨会的帷幕。

副校长董洪川致辞

研讨会中,来自北京大学的李昌珂教授依据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小说的构思和参照中国的古典音乐理论,探讨了音乐在这部小说里的象征作用。来自复旦大学的李双志副教授结合自身对VR技术的最新体验,对欧洲颓废派文学提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解读方式,令在场师生耳目一新。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程林博士则以2012年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养老机器人为例,提出后阿西莫夫时代的人机新理论。来自中山大学的杨劲教授拟照原东德作家海纳尔·米勒的戏剧《哈姆雷特机器》,重点剖析剧中人物的身体表达和表现,肉身与机器之间的张力关系。

我系冯亚琳教授就研究生如何做文学研究提问,并希望杨劲教授能给在场的研究生同学一些方向上的建议,杨教授的建议令研究生们获益匪浅。我系丰卫平教授宣读报告并参与了会议报告的讨论。

冯亚琳教授提问

川外丰卫平教授讨论

本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国内德语文学研究学界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明确了文化技术在文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更加坚定了我们这一代青年日耳曼文学研究工作者沿着冯亚琳教授等前辈学者开辟的文化学研究之路继续前进的信心。

 

 

                                    撰稿:张玲凤  

                                    摄影:陈维/雍晴雯

 

上一条: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丁君君副教授应邀来我系讲学 下一条:我系博士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成功举行